安徽袁粮集团简介
安徽袁粮集团是由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简称“安徽袁粮”)和恒基利马格兰种业有限公司(简称“恒基利马格兰”)组成的、从事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近十年来,集团守正创新,拼搏进取,杂交玉米种子业务位居全国前十之列,杂交水稻种子业务牢牢占据安徽省头部方阵,探索出了一条“技术强、资源多、品质好、服务优”的集团特色发展之路。
一、集团发展概况
2009年,安徽信邦创投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生前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杂优中心”)合资组建了安徽袁粮,注册资本9295万元。袁隆平院士生前担任公司名誉董事长。公司主要从事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及销售、成品稻米的产业化开发等业务。
2015年,安徽袁粮的全资子公司甘肃恒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法国利马格兰集团(欧洲第一、全球第四大种业公司)共同出资,在甘肃省张掖市注册成立恒基利马格兰。恒基利马格兰是法国利马格兰集团大田作物种子业务在中国唯一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42亿元,其中中方占55%股份,法方占45%股份。公司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
近年来,安徽袁粮集团积极投身安徽种业强省和合肥种业之都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研育种为发力点,深耕水稻和玉米两大粮食作物,在国内种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公司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现在安徽袁粮和恒基利马格兰分别是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安徽袁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信用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
集团2023年销售额达到4.91亿元。2022-2024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种业企业二十强,2024年杂交水稻种子业务位居全国前十之列。
在做好种子研发和销售推广的同时,集团积极承担国储和省储任务。2023年承担安徽省备荒杂交水稻种子储备任务97.5万公斤;2023年承担国家备荒水稻和玉米种子储备任务 81 万公斤,其中水稻种子31万公斤,玉米种子50 万公斤。集团严格按照国储和省储种子的有关规定,落实种源,规范储存,确保种子质量,承储工作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好评。
二、集团两大主营业务介绍
(一)杂交玉米种子业务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6.5亿亩左右,玉米种子也是我国种子市值最大的作物。由于我国不是玉米的起源国,种质资源相对匮乏,玉米种业的良好发展对我国打好种业翻身仗至关重要。集团成立以来,整合调动各方优质资源,聚焦玉米种业技术难点,实现了育种技术过硬、加工管理成熟、销量口碑俱佳的经营格局。
1、 以育种技术为后盾,实现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是种质资源优势突出。集团利用法国利马格兰拥有的全球3万多份育种资源的独特优势,培育出了具有脱水快、品质好、抗倒伏、抗病及抗逆性好、早发性好等优势自交系,针对我国市场需求,培育出了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高淀粉含量、可机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种。二是育种研发团队实力雄厚。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当中,有博士5名、硕士14名、学士26名,平均拥有10年以上的科研经验。三是建立了商业化玉米品种研发体系。集团建立了成熟完善的育种测试体系与网络,包含3个育种中心,2个育种繁种中心及1个南繁中心, 100多个初级鉴定点, 300多个高级鉴定点,以及350多个产品定位试验点。拥有先进的生物技术试验装备,是我国第一家实现育种全程机械化的企业。应用DH(单倍体育种)技术和最新的IT智能分析系统软件,每年可创造80000个单倍体自交系,每年测定超过10000个DH系的基因型分析,育种精准性高,耗费时间短,2年时间可选育一个亲本,比常规育种技术缩短育种时间3至5年。
2、 以加工管理为抓手,实现种子质量的大提升。
集团拥有国内先进的玉米种子加工生产基地,占地213亩,厂房面积11857平米,年加工种子能力2.6万吨,实现了从鲜果穗烘干、脱粒、精选、包衣、包装到成品入库的全自动化,从收获鲜果穗到成品种子入库仅需4天,收获进程比行业均值快一个月。同时,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保障了玉米种子质量高于国际标准。
3、 以销路口碑俱佳为目标,打造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玉米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脂肪、蛋白质及淀粉含量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适合机收籽粒等优势,深受广大种植户和下游贸易加工企业的欢迎。如集团与黑龙江象屿农业物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每吨加价60元收购集团品种玉米。目前,集团销售网络覆盖东北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三大玉米主产区,遍布全国13个玉米主产省(自治区),经销商延伸到500多个县(市)。除直接为农户供应优质种子外,集团还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共赢。
(二)杂交水稻种子业务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口粮作物,每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其中,杂交水稻约占一半,用种量约2.5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集团长期与国家杂优中心深度合作,杂交水稻种业具有独特优势。
1、 以科企合作为突破口,实现科技赋能种业育种创新。
2013年,集团成立了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后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设立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也是袁隆平院士唯一一家以超级杂交稻种业科技创新为主的院士工作站,袁隆平院士生前担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院另有13名中高级育种专家,同时还引进了国家杂优中心7位核心科学家入股,这7位科学家的育种成果优先在安徽袁粮转化,使得安徽袁粮的水稻育种技术力量位居国内水稻种子企业前列。安徽袁粮目前在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海南三亚、云南保山等地建立了育种基地,规模达327亩,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近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水稻育种新突破。
一是独有骨干不育系Y58S被广泛应用。集团独家拥有的杂交水稻骨干不育系Y58S,是目前国内使用单位最多、配制组合最多、制种面积最大的不育系,以其为母本育成杂交水稻品种136个,被袁隆平院士誉为杂交水稻的“超级母亲”,公司为全国100多家科研单位及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亲本,配制的杂交种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粮食150多亿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创制一批突破性的不育系及亲本。一是选育出对高温钝感的不育系摩6S,为育成高温热害下米质性状不受影响的杂交水稻品种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意义重大;二是选育出脱水快的恢复系和不育系,有望育成收获稻谷籽粒水分含量低3-5个百分点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有效解决收获稻谷含水量高易霉变的难题;三是选育出制种产量高的新型不育系珍9S、谹79S、华兴166S、乔08S和818S,制种产量可比目前国内同类品种高30%以上,有望大幅度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降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公司有18个水稻不育系通过安徽省鉴定。
三是选育出一批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近几年来,公司育成高产、优质、抗倒、抗病的杂交水稻新品种30多个,其中国审品种22个。还有多个品种正在国家品种试验和测试之中,有望今明年审定。已经在市场上推广的华两优919、Y两优17、Y两优919、荃香优89、两优39等高产、优质、抗倒、抗高温热害品种受到市场欢迎。
3、 以基地和销售网络为依托,实现良种快速推广应用。
集团在海南、湖南、福建、江苏、江西、广西等6省建立稳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万亩,年种子生产能力约在1000万公斤。在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新建集科研育种、生产加工及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种业园区,占地60亩,包括2.4万平方米的科研育种、种子质量控制、运营管理中心和1.3万平方米的种子精选加工车间、种子包装储存库及成品车间,形成了全方位、全流程的高质量高标准管理体系。同时,依托零售商联合大户直供、合作社联合、米厂联合等模式,实现多团队、多渠道的销售网络,水稻品种已经覆盖南方稻区13个省(市)的380个县。在近年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集团依靠品种和质量优势,经营业绩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三、集团“2030”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业同时具备强大研发和丰富种质资源的企业较少,集团将在已经构建的杂交玉米及杂交水稻两大作物种子业务板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人才、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大胆创新,开拓奋进,全面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和价值,实现公司上市,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种业前三位。
一是继续加强种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团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对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海南三亚科研育种基地进行改造升级,改善科研育种条件,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在“未来五年”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超过百个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稻品种和百个高产、优质、抗倒、适合机收籽粒的杂交玉米品种。
二培育适合我省推广的高产高效玉米品种。我省玉米产量普遍低于山东、河南等省,原因之一是我省推广的玉米品种绝大多数是外省育成的品种。因此,培育出适应我省土壤和气候生态环境的杂交玉米品种是提高我省玉米产量的关键。过去集团研发主要精力在玉米主产区如黑龙江、吉林等东北、西北地区,接下来集团拟在本省建设玉米创新中心,组建专门的玉米育种团队,目标是针对我省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选育出一批高产、绿色和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来满足我省及全国的玉米生产需求。
三是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自2012年以来,集团与国家杂优中心协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推广了一批三系杂交稻品种。近年来,以亲本培矮64S衍生系所配组合的两系品种,在南美洲测试取得不错成绩,产量、品质、抗性方面表现突出,开发前景广阔。借助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利好政策,集团计划在有条件的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加速水稻和玉米品种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应用。
0551-65667688
0551-65667688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淮南北路与梅冲湖路交口东北侧
231131